《三国志13》中的很多玩家都是三国历史的爱好者,那么有些玩家就喜欢魏国,那么魏国到底是曹操建立的还是曹丕建立的?为什么曹操不称帝?一起来看看下面的魏国历史探究吧!相信你会对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!
前言:现在很多人说曹丕是魏国是开国者、建国者,不过这真的对的?我想这些跟着主流走的人没有多想过这些,毕竟不是所有喜爱三国的人都是出于对三国这段历史的热爱。
(比如因为文学因素喜欢三国,如演义,或者游戏等因素等等)当然人各有志,我不会要求所有人都去读三国志,不过若是对这段历史稍有些兴趣,看看这篇文章也无妨。
我不管主流看法有多少人跟着说,我只知道研究历史要追求严瑾,从史料出发。就好比有多少人说刘备的国是蜀国?不少吧,但你能说刘备的国号是蜀?建立的国家是蜀国?平常顺口说说魏蜀吴,当然没问题,但要是从历史角度出发严格来说,这种主流说法真的没有问题?
你可以说我纠结,但我觉得有些东西就应该纠结,身为备迷应该知道刘备国号是啥,身为曹迷也应当知道谁才是魏国真正的建国者,不能人云亦云。
一、秦汉时期何为国?什么是建国?
既然我们要说的建国,那么我们自然要先搞清楚在秦汉时期,国是什么,怎么建国。许多认为曹丕是建国者的人,一个根本性错误就出在这里,他们往往认为称帝=建国。但真的是这样吗?史料如下:
【《礼记·祭法》:“天下有王,分地建国,置都立邑。”郑玄注:“建国,封诸侯也。】
先说这个《礼记》是西汉戴圣整理秦汉礼仪而成,而郑玄是东汉末的大学者。为什么我要特意标明时代?就是因为我想告诉各位,在秦汉,或者曹操所处的汉末时期,建国的标准就是上面史料所记述的一样。天子封诸侯,那个诸侯就是建国了,说的再简单些封公封王就是建国,所以称帝=建国,明显是错的。称帝肯定有国家了,但建国者未必称帝,这不是一个充要条件,不可能划上等号。而这个国的,性质自然是诸侯国,在刘协册封曹操的诏书中有明确记载:
【君以温恭为基,孝友为德,明允笃诚,感于朕思,是用锡君秬鬯一卣,珪瓚副焉。魏国置丞相已下群卿百寮,皆如汉初诸侯王之制。】
而诸侯国从周朝得分封制的时候就产生了,封邦建国讲的就是这个制度。而后一度被秦朝废除,但秦朝灭亡了,刘邦再次启用,并和郡县制整合了一下,成为了郡国并存制。但汉初的诸侯王势力依然强大,后来还爆发了西汉七国之乱,或者叫七王之乱。举这个例子,能更好的说明,称帝=建国是必然的错误,因为七王并没有称帝,他们打的是清君侧的旗号,但他们的国家早就在被封的时候就建立了。汉初诸侯国连城数十,势力强大,所以发生如此祸事,后来汉武帝用推恩令等手段来削弱邦国,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废除。所以曹操此时拿出来这个制度说事,以此完成建国的大业。当然了,什么白马之盟,在曹操的兵威和大权面前基本上可以无视。总之刘协不得不让曹操建国,同时承认其合法性。
二、有关曹操建立魏国的记载
我看了很多和魏国建国相关的史料,也不知道曹丕建立魏国这个说法的史料,出自何典。但曹操建立魏国的史料却比比皆是。
首先就是上面发过的,刘协要册封曹操为公建国的诏书,明显说出要让曹操建国,而且国号为魏。
【君以温恭为基,孝友为德,明允笃诚,感于朕思,是用锡君秬鬯一卣,珪瓚副焉。魏国置丞相已下群卿百寮,皆如汉初诸侯王之制。往钦哉,敬服朕命!简恤尔众,时亮庶功,用终尔显德,对扬我高祖之休命!】
按照惯例曹操当然不能开口就说“好,我接了”,而是要推辞再三。这时候以荀攸为首的官员马上上表劝进,其中和建国有关的史料如下:
【自古三代,胙臣以土,受命中兴,封秩辅佐,皆所以褒功赏德,为国籓卫也。】
【今比劳则周、吕逸,计功则张、吴微,论制则齐、鲁重,言地则长沙多;然则魏国之封,九锡之荣,况於旧赏,犹怀玉而被褐也。】
然而曹操表示还要惯例一下,继续推辞,然后荀攸自然继续陪曹操演一下。荀攸等人二次上书,和建国有关的史料:
【伏见魏国初封,圣朝发虑,稽谋群寮,然后策命;而明公久违上指,不即大礼。今既虔奉诏命,副顺众望,又欲辞多当少,让九受一,是犹汉朝之赏不行,而攸等之请未许也。】
【今魏国虽有十郡之名,犹减于曲阜,计其户数,不能参半,以籓卫王室,立垣树屏,犹未足也。】
这第二份上书主要是说曹操只要一个魏郡当封地太少,应该多要点,至于多要到什么程度,下文再细说。于是呼,曹操不演了,正式表示接受,并给刘协答复道:
【不意陛下乃发盛意,开国备锡,以贶愚臣,地比齐、鲁,礼同籓王,非臣无功所宜膺据。归情上闻,不蒙听许,严诏切至,诚使臣心俯仰逼迫。】
依然是惯例,曹操上表说不是我想当,是刘协和大臣们要我当,所以我就当了吧!不过这并不奇怪,历朝历代帝王都喜欢玩这套。至于曹操的真实想法,看看董昭传和荀彧传就再清楚不过了。
【昭曰:“自古以来,人臣匡世,未有今日之功。有今日之功,未有久处人臣之势者也。今明公耻有惭德而未尽善,乐保名节而无大责,德美过於伊、周,此至德之所极也。然太甲、成王未必可遭,今民难化,甚於殷、周,处大臣之势,使人以大事疑己,诚不可不重虑也。明公虽迈威德,明法术,而不定其基,为万世计,犹未至也。定基之本,在地与人,宜稍建立,以自籓卫。明公忠节颖露,天威在颜,耿弇床下之言,硃英无妄之论,不得过耳。昭受恩非凡,不敢不陈。】
简单来说,董昭就是劝曹操建立国家,奠定基业,同时举了两个例子【耿弇床下之言,硃英无妄之论】前者是刘秀的臣子,后来刘秀称帝了。后者劝春申君夺取楚国君位,然而春申君没听最后他死了。董昭通过这一正一反两个例子,其实就是在暗示曹操要么建国然后取代汉朝,要么就等死吧。曹操自然心领神会,随之同意了董昭的建议【后太祖遂受魏公、魏王之号,皆昭所创。】至于曹操怎么从内部瓦解汉朝,帮汉朝掘墓的,下文再说。
另外董昭和荀彧在这个问题上有很大的分歧,其中争议最大的,就是曹操是否要被封为国爵。史料如下:
董昭传引裴注:【献帝春秋曰:昭与列侯诸将议,以丞相宜进爵国公,九锡备物,以彰殊勋;书与荀彧曰:“昔周旦、吕望,当姬氏之盛,因二圣之业,辅翼成王之幼,功勋若彼,犹受上爵,锡土开宇。末世田单,驱强齐之众,报弱燕之怨,收城七十,迎复襄王;襄王加赏于单,使东有掖邑之封,西有菑上之虞。前世录功,浓厚如此。今曹公遭海内倾覆,宗庙焚灭,躬擐甲胄,周旋征伐,栉风沐雨,且三十年,芟夷群凶,为百姓除害,使汉室复存,刘氏奉祀。方之曩者数公,若太山之与丘垤,岂同日而论乎?今徒与列将功臣,并侯一县,此岂天下所望哉!”】
荀彧传:【十七年,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,九锡备物,以彰殊勋,密以谘彧。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,秉忠贞之诚,守退让之实;君子爱人以德,不宜如此。太祖由是心不能平。】
首先解释一下什么叫进爵国公,在北周之前,进爵国公,那么这个人就是有封国的公爵。而只要曹操踏上这一步,就可以说正式拉开汉魏国代汉的序幕,荀彧和董昭都知道这点,所以争锋相对,最终曹操听取了董昭的意思,使得阻碍建国的荀彧郁闷而死。
另外关于曹操称公建国一事,在其本纪也有明文记载,史料如下:
【于秋七月,始建魏社稷宗庙。天子聘公三女为贵人,少者待年于国。】
以上史料,多次提到【魏国】,【国】,以及开国,进爵国公的记载,可以肯定的说,魏国在曹操称公那一年正式建立。要是曹丕是建国者,那么之前这么多人在奏疏中,以及刘协的诏书中提到的【魏国】岂不是在指不存在的东西?(曹丕是开国者,但他称帝之前却出现如此之多的魏国字眼,明显逻辑悖论)
当然,相关的史料记载可不是仅仅只有这些。在其他很多人的传中,都提到过【魏国始建】之类的相关字眼,这个在下文的魏百官篇细讲。
上面是称公关于这方面的记载,在之后曹操称王的时候,刘协下诏册封时也再次强调曹操是开创魏国之君,且功不可没。史料如下:
【君勤过稷、禹,忠侔伊、周,而掩之以谦让,守之以弥恭,是以往者初开魏国,锡君土宇,惧君之违命,虑君之固辞,故且怀志屈意,封君为上公,欲以钦顺高义】
补充:称公称王就等于建国,可不只是魏国一个特例。不扯什么春秋战国那些久远的诸侯国,就是曹魏的死对头蜀汉,可也是称王就建国的。史料如下:
先主传【臣等辄依旧典,封备汉中王,拜大司马,董齐六军,纠合同盟,扫灭凶逆。以汉中、巴、蜀、广汉、犍为为国,所署置依汉初诸侯王故典。】刘备也和曹操差不多,依据汉初诸侯王故典,建立国度。因为刘备没有称公,而是跳过这步,直接称王,所以称汉中王时正式建国,和曹操一步步来略有区别。
至于孙权他向曹丕称藩,藩啥意思?藩,对诸侯国的雅称。
而且在当时的吴国臣子的心目中,以及有了吴国是一个国家的概念了,如孙权接受魏使册封时时,徐盛愤然说道“盛等不能奋身出命,为国家并许洛,吞巴蜀,而令吾君与贞盟,不亦辱乎!”既然是要【并许洛,吞巴蜀】,这里的国家自然不可能是指蜀汉和曹魏,而汉朝也已经灭亡,更不可能。所以这个国家,自然是指孙权的吴国。可见成为吴王的孙权,在东吴臣子心中已经有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国家。同时他们心中对魏国这个宗主国,也并不认可,如【令吾君与贞盟】在徐盛口中,孙权只是结盟,而不是称藩投降,地位应当是对等的。同时也正是看到此情此景魏使邢贞感叹不已:【贞闻之,谓其旅曰:“江东将相如此,非久下人者也。”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