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不同的车做漂移都要有一段适应过程,了解车的特性;在不同路面上也要有适应过程。在拉力赛中,因为每个弯的具体情况都是不知道的,即使在上一赛季已经跑过这赛段,路面也不会与以前相同。所以拉力赛中过弯都崇尚“慢进快出”的原则--进弯前速度慢一点,看清楚弯道之后就可以加大油门出弯。用这个原则过弯不但不会慢很多,而且安全性大大提高。
甩尾中的控制
如果是用手刹产生漂移的,那么当车旋转到你所希望的角度后,就应该放开手刹了。
漂移的中途的任务就是要调整车身姿势。因为路面凹凸、****弯曲程度、汽车的过弯特性等因素是会经常变化的。所以车手经常要控制方向盘、油门、刹车、甚至离合器(不推荐),以让汽车按照车手所希望的****行驶。
先说明一点原理:要让车轮滑动距离长,就应尽量减小车轮与地面间的摩擦力;要让车轮少滑动,就应尽量增大摩擦力。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前面说过,一个是让车轮太快或太慢地转动,一个是减小车轮与地面间正压力;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就是相反了。
其中,让车轮太慢转动的方法即是踩脚刹或者拉手刹了(再强调一次:脚刹是作用于四个车轮,手刹是作用于后轮的。不管是否有手刹作用于其他车轮的车,我所知道的有手刹的赛车全都是我所说的情况)
踩脚刹:四个车轮都会减速,最终是前轮失去较多摩擦力还是后轮失去较多摩擦力不能一概而论。
拉手刹:前轮不会失去摩擦力而后轮就失去大量摩擦力,所以就容易产生转向过度了。因为无论脚刹、手刹都有减速的作用,所以车很快就会停止侧滑。
至于最终能不能甩尾,跟轮胎与路面间的摩擦系数、车的速度、刹车力度、油门大小、前轮角度大小、车重分配、轮距轴距、悬挂软硬等多个因素有关。例如雨天、雪地上行车想甩尾很容易,想不甩尾反而难些;行车速度越高越容易甩尾(所以安全驾驶第一条就是不要开快车哦);打方向快,也容易甩尾(高速变线不要连续,可能导致甩尾,即使是小范围的来回撤动,只要你是高速);轮距轴距越长、车身越高,重量转移越厉害,越容易甩尾(也容易翻车!)
有人提到多种漂移方式,实际上都在上面五种之内。包括《头文字D》里面描述的先向右拐,再猛向左转的漂移方式。这是一种增加重量转移的方法,例如在他的情况里是为了进一步增加右前轮正压力。为什么这样能进一步增加右前轮压力?去复习一下重量转移啦。而又为什么要增加右前轮压力呢?因为利用C3或C4方式产生漂移时外侧前轮的压力是四个车轮中最大的,扮演最重要的角色,进一步增大它的压力,就可以使车身旋转得更快。
最高级的漂移产生方法Scandinavian Flick
这是一种WRC拉力赛里面用到的特殊动作,也有人称其为Pendulum Turn。如果我没记错,那是由拉力车手 Carlo Sainz 创始的。
假设将要进入一个比较急的右弯。D1、如果从之前的弯出来后你的位置就在左侧,那么就直行,如果位置不是在左侧,那么不要马上靠向左,而是方向偏左一点行驶。D2、保证车行驶方向稳定、正确,把刹车踩到底,四个车轮很快就被抱死,车就会按原来的方向一直滑下去。D3、在将要进弯的地方,方向盘向右打一定角度。抱死的前轮的导向作用是很小的,车头不会很快向右偏。D4、到了该进弯的地方,迅速放开刹车。这样车头就会猛向右拉,车身旋转速度极快。
前面说的D1、D2是化简了的准备动作,做起来容易得多。完整的准备动作看起来不可思议——要让车身向前滑行的时候车头是指向左的!要产生这样的滑行,方法是先向右打一点方向,再向左打一点方向。因为车的运动从向右变为向左,中间必然有一个向前的时刻,就是在这个时刻马上把刹车踩到底,车身就向前滑了。又因为这个时刻到来时车头的指向一定是向左了,所以就产生了车身向前滑行、车头指向左的动作。
这个起始过程只在不足一秒的时间内完成,因为路面是很窄的,不容许大的左右偏移,所以这样的动作是一个危险的高难度动作。注意这里又是一个漂移哦!即是说完整的Scandinavian Flick是两个漂移的组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