也许你跟我一样,在看到一票逆天高分后才注意到这款名为《Inside》的游戏,那么这款游戏到底是什么?
简而言之,《Inside》是一款由《地狱边境》工作室Playdead制作发行的解谜游戏,最早曾定于2015年发售,Xbox One独占,不过目前也已登陆Steam平台。
在2010年下半年,即《地狱边境》发售几周之后,Playdead便已着手制作新作《Inside》,自E3公布以后几乎就没有了消息。而且《Inside》与其他独立游戏相比可谓生在蜜罐里,在其他团队拼死拼活为了生计努力时,Playdead却由丹麦政府出资支持制作。
言归正传,正如《地狱边境》在6年后的今天也无法完全解释一样,《Inside》的剧情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的清的,它晦涩无比,全程没有任何提示,也没有任何文本,但它还是明显带给我们远远超越《地狱边境》的游戏体验。
1 .《Inside》,并没有那么压抑
要说《Inside》,就不能不提《地狱边境》,二者乍一看非常相似,但《Inside》给人的压抑感少了许多。至少在这个世界里,我们能看见很多的活人(尽管大部分都是敌人)以及狗和牲畜,说实话,当我看见第一个敌人的时候甚至非常开心,因为我明白,即便《Inside》再晦涩,这也是一个发生在现实世界中的故事。
游戏世界并不是很压抑
光影、画质、操作等等老生常谈的东西本篇不会着墨太多,因为《Inside》在这几方面虽然不错,但确实谈不上顶尖,如果硬要说《Inside》能从制作技术上让人感到“IGN 10分”,那大抵也是心理作用罢了。
其实《Inside》在某些方面更像是《风之旅人》,或许很多人在刚刚接触《风之旅人》的时候都会疑惑:“控制一个带着长围巾的主角,遍地乱跑满天乱飞,这游戏有什么意思?”然而当你一旦进入那个世界,你会从脑海里感受到很多深层次的东西,这是无数细节结合的成果,是单纯用技术不能传递的境界——说的有点玄了,但《Inside》确实是一款无比精致的作品,这精致不是体现在分辨率上,而是体现在只可意会的情感共鸣上。
2.引人入胜的最在剧情
首先要声明,接下来的内容会涉及到很多剧透,我会尽量透的保守一些,但如果你想获得100%的游戏新鲜度,那么还请玩完游戏后再来看吧。
与《地狱边境》的“寻找”不同,《Inside》讲述了一个(疑似)逃亡的故事。本作主人公是一名极其弱鸡的红衣小男孩,不要说那些身强力壮的黑衣男,就是随便被什么东西搞搞也会一命归西,这也奠定了本作的基调:在脆弱中求生,揭开真相。
贯穿《Inside》的核心元素只有一个,那就是“控制”,游戏中有许多行尸走肉一般的人物,你可以通过一顶顶如安全帽般的控制器控制他们,当没有指令接收时,他们就如断电一般在原地待命。除了这种显而易见的控制器之外,其他的控制也比比皆是,例如负责监视的大型机器人、从猪屁屁里拔出来的能操纵意志的寄生虫、用于隔离的大水箱等,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极权主义、高度约束的社会。
你可以通过这顶帽子控制僵尸人(僵尸人这名字我自己起的……官方没有命名)
但凡是看过乔治·奥威尔小说的人想必都很难不把《Inside》和《1984》联系起来,在高度集权的统治下,所有人都如活尸一般为服务控制者而存在,游戏中的小男孩则正如《1984》的男主角温斯顿一样,是底层社会少数几名拥有自由意志的人物,与之不同的是,温斯顿最终在折磨下臣服于老大哥的威严,而我们的小男孩则最终把他的“同胞”解救了出来。
看到这个场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《1984》
然后你看了看攻略,会发现我以上说的大部分都是错的。
其实讲真,就算各位看完了流程攻略,了解了隐藏结局和各种彩蛋,也不一定就能搞明白这游戏讲了些什么。如果你是一路向前跑酷通关,那么最终你的理解可能跟我以上写的差不太多。如果你已经知道了隐藏结局,并对其做出了联想,那么一切可能都会被推翻……因为剧透的太露骨,想深入了解《Inside》的玩家请移步至第二页,如果您选择点击第二页,那么代表您同意了游民星空剧透协议(开玩笑的啦),在这里我就不继续说了。
正如开篇所述,《Inside》的光影、画质可能算不上出彩,但是场景设计与配乐却是让人印象深刻,黑色的玉米地、漂浮在空中的水泊、屋下的森林、幽深的海底、远处令人感到心安的恬静平原以及隐藏在迷雾中的震荡波,每一处都能带给我们不同的震撼,优秀的BGM更是适时的将游戏步调托起一个又一个的小高潮,从视听表现来看,《Inside》无愧于那些如潮般的好评。
最后,还有解谜。《Inside》拥有极佳的创意,但我不认为它把解谜做好了,至少我在解谜环节没有过“竟然还能这样!”的惊讶,这一点我认为它不及前辈《地狱边境》,如果有更多设计精巧的谜题,《Inside》的素质将会更上一层。